东莞,你如何自我救赎
这段时间,谈论东莞经济话题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髦。东莞真是一个很奇怪的城市,尽管在精神世界总是成为千夫所指,但恐怕没人可以否认它经济上的富足。所以总是爱之者深,恨之者切。
前两天,看到天涯上的一篇文章《东莞:“风暴眼”中的世界工厂》,感触很深。其实很早就想写一些关于东莞经济的文章,但始终没有心思。看到那篇文章的时候,才感到自己懒散了。那篇文章写得很客观,看得出作者对东莞有很深的了解,在东莞也有很深的资源。可惜的是,作者提到了企业在这场风暴中的自身能动性,但在提解决方案的时候,却全然忘之脑后,6条方案全是期待政府有些做法,给点钱什么的。对于企业来说,那些不过是天上的月亮,看上去很美而已。所以,那6条方案,不过是“狗尾续貂”,是不能拿来做救命稻草的。
我一直很关注的是,企业到底怎么来拯救自己。而我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也在于我很深刻地感觉到,现在舆论对企业的导向实在是太过危险。
1 危险的鼓动
如果说谁还不知道东莞发生了什么,恐怕他就是一个既不上网,也不看报纸和电视的人。东莞究竟倒闭了多少企业?恐怕没人知道,知道的人也不会告诉你。虽然各有各的说法,但各方面总归都承认,现在已经不是东莞的好日子了。
既然日子不好过,自然要有人出来鼓劲了。在东莞,我日复一日地看到一些文章,说甲企业通过什么转型,形势怎么怎么好;乙企业又通过什么升级,大大盈利。至于这些企业用了什么法宝,我总结无非就是“吉祥三宝”:搞研发;搞内销;搞品牌。
其实这几个办法,我耳朵都听得生茧了,专家们没少提过。现在政府又有意识地鼓吹“吉祥三宝”,仿佛拿着这“吉祥三宝”,就可以万事大吉,跋山涉水不在话下。我毫不怀疑政府的努力是出于善意,只是我更关注这种鼓吹所带来的危险性:如果哪个老板听信了这样的鼓吹,自己也来转转型,升升级,不知道是去发达还是去找死?
谁都知道现在企业资金链很紧张,很脆弱,一个投资失败,就会引发多米诺效应,全盘皆输。前段时间倒闭的合俊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这个“吉祥三宝”不是不好,只是每一样都太花钱,太考验企业的资金承受能力了。
我认为这几样中,研发看起来最艰深,但却也最单纯。只要你有那么几个人才,有场地,有必需的设备,就可以组建一个研发中心。但需要注意的是,上面提的这几个条件,都不是廉价的。目前我所了解的东莞企业搞研发的投入,最少的也有100多万。何况,这些钱投下去,还不知道能不能研发出什么成果。
我接触过一个五金制品企业,老板告诉我,他投了1000万搞研发,现在还是亏本。我留意到媒体报道过华坚鞋业做研发,却没有人注意到它投入了5000万,现在同样是亏本。
我之所以说研发最简单,因为后面两种更困难。搞内销,你准备做哪些渠道,采用什么方式,怎么管理,怎么选址,怎么装修;你还必须考虑到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消费习惯有不同,就像四川人喜欢喝雪花啤酒而东莞人喜欢喝青岛和金威,你没法给出理由,只能去了解它。这些,都不仅会考验企业的资金,还会严重考验企业的管理水平。
搞品牌就更麻烦。搞品牌基本上会包含做销售的环节,此外还要涉及品牌的推广宣传、品牌的维护。别说在中国这么大的地区去铺开品牌,就算在东莞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广告费都不便宜,更别提去做持久的、全国性的推广。
每一项都是如此花钱,这对东莞企业来说太不适应了。东莞企业可能是最容易赚钱而最少花钱的了。为什么东莞企业赚钱这么容易,说到底就是抛开了最复杂的这些环节。它只要拿到单,乖乖地生产就可以了。如果你嫌工人不好管,你还可以用机器代替,搞自动化。这种模式不需要复杂的管理,不需要多少人才。
可惜这种方式现在已经备受考验了。那是不是就得去搞“吉祥三宝”呢?我认为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要忘记,我们是处在金融风暴中,东莞的大多数企业资金链根本无法承受任何一项大规模的投入。不考虑自身的情况,就盲目投入搞研发、搞内销、搞品牌,我认为只会加速死亡。
“吉祥三宝”虽然好听,却不好用。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冒进的做法。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过一句话:“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可惜我们现在的专家和政府似乎不是那么理解,“做大做强”才是他们所推崇的。
那么,东莞企业面临的就是一个无法救赎的处境吗?
2 艰险的时局
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先探讨一下,为何东莞走到了今天的境地?我们艰难时局的根源何在?金融风暴真的来了吗?
说实话,我不是很了解什么是金融风暴。次贷危机实际上已经迁延日久,去年早就听说了这个事情。到这几个月,终于演化成一场轰轰烈烈的金融风暴。华尔街金融体系正在崩解,很多投资银行倒闭了。
这场危机会延续多久?外边的说法很多。我觉得,最乐观地估计,明年年中之前不会往好的方向走。就像次贷危机拖延了一年多才爆发一样,金融危机的传导、深入渗透,也需要一个时间,为期一年应该不算久的。
东莞企业有个特点,绝大多数企业都是没有融资的,从本地机构融资很少,更别提海外融资。更何况在中国金融不是那么开放的情况下,中国金融业受华尔街冲击本身还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我认为,海外金融机构的倒闭,也就是在金融危机的层面上,东莞不会受到多大的直接影响。但金融危机并非就不能影响到实体经济,说到底,影响东莞的还是金融风暴直接压缩了美国人的消费能力,这种力量的强大超过了许多人的预计。美国人觉得没钱了,买不起东西了,他不在美国买东西,美国采购企业给东莞的订单当然也就少了。美国的次贷危机波及到欧洲,现在是东莞出口的两大市场都遭殃了。
在我所接触的企业中,几乎没有企业不倒苦水的。海外订单严重缩水,或者虽然有订单,但价格压得很低,做了也白做。
所以,东莞企业当前面临的困局,还是强大的生产能力和急剧压缩的欧美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
也许有些人还不了解“生产”对东莞意味着什么。我接触过东莞不少的企业,东莞真正做研发、销售或品牌的企业很少。即使是很大型的电子企业,就像台达、光宝之类,也就是所谓的“高科技企业”,其实也不过是一条流水线过去,一排工人在做加工,只是人比做鞋子和做玩具的少些罢了。说到底,那不是什么高科技,那只不过是打着高科技的幌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东莞如此执迷于生产,有着世界上号称最顶尖的生产能力,但生产的东西买的人少了。怎么办?
最简单的逻辑就是,要么你在生产端下功夫,要么你在需求端下功夫。但别误会,我不是说要企业去做研发,也不是要企业去做销售。
3 过冬的谋略
要过个暖冬,对东莞企业来说并不容易。东莞企业生产了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最多的品牌产品,却长期受制于人。现在外人不可靠,到了要靠自己的时候了。
就像前面说的,企业有自身的能动性。东莞的企业家也不要过多去指望外界能帮多少忙,东莞最近有10亿的资金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但现在还没出台,出台之后,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至少在过往的时间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叫了很久了,但始终中小企业迈不进融资的门槛。企业家还是要靠自我救赎——企业内部其实大有潜力可挖。
一,最简单的就是压缩生产,裁员,安安静静地蜷缩着,捱过冬天。这是傻瓜都知道的做法。
二,改造生产流程。看看你的生产线上哪些可以改造,可以少用几个人,可以加快点速度。
三,优化产品。产品方面则可以做一些小的创新,比如让它更美观,添加一些小功能,用创意使产品独具特色。这样的改造不会花费太多成本,也许更能获得客户的赏识。
四,注意工厂的管理,裁汰冗员,压缩腐败空间。这个时候,人心思变,企业必须保持创业期的劲头。如果一个企业有了十年八年的,往往已经有了一批思想守旧而数大根深的人,管理层之间也容易内讧,随时可能让企业的处境雪上加霜。此外,企业内的腐败,尤其是采购环节的腐败,几乎每个企业都存在。如果能压缩这种不必要的成本,就可以直接增加为企业的利润。解决的方法,现在有少数企业设置了专门的监察人员,类似于审计。还有部分企业在采购时采取类似公开招投标的方法,这些都可以借鉴。
五,严密注意资金链。如果企业家是个真心真意做事业的人,那么这段时间里最应该注意的,就是资金链。东莞企业大多不注重财务管理。企业里谁得罪不得?老板,还有财务。为什么?财务是老板的老婆。就是这么简单。这样做法在今年具有极大的危险性。你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钱,不会合理地用钱,那么你某一单收不回钱,你就可能得考虑怎么收场了。
由资金链衍生出来的一个措施是,压缩收款期限。往年不少企业都是3个月收款,如果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不强,最好是能压缩多少就压缩多少。
我并不提倡通过融资方式来补充自己的资金,除非到了必要的时候。融资看上去很美,企业也叫着融资难,都叫了多少年了。但还是那句话,出来混,终归要还的。现在的融资成本并不低廉,五六个百分点的利息是要的,如果到了还款期,你拿不出比本金更多的钱来还账,银行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这也是为什么东莞企业宁愿民间借贷,也不愿向银行贷款的原因之一。
六,转移工厂。我了解的一些企业就搬迁到了越南,有赚钱也有亏本的。转移是个耗费巨大的事情,图的通常是劳动力的廉价,但现在不只是生产成本问题,更大的问题是需求不振,转移工厂需要谨慎。
第二个层面,就是在产业链条上寻找救赎之路,也就是企业之间“抱团过冬”。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抱团过冬”不那么容易,企业跟企业之间,老板跟老板之间,是一种利益组合,利益跟利益相碰,难免发生冲突。其实未必如此。我了解的东莞老板,无论港商、台商、本地商人,都还是很抱团的,供应链上下的企业之间,一般都有些私交,甚至就是同门出来的,比如这个老板做大了,会帮助他的马仔自己去创业,帮助他做一些更为低端的活。
产业链力量的整合,一种是同类性质企业之间的结盟,比如电子企业跟电子企业,玩具企业跟玩具企业,这些粘合的力量既可以是企业老板个人,也可以是行业协会。其实这个时候,企业界对行业协会都有着期待。因为行业协会发动起来,肯定比老板个人的能量要大。另一种组合是不同性质、但在供应链上有上下关系的企业结盟。比如我做鞋子,你给我供应皮革,那么这两个企业就可能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抱团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取暖。群体的智慧碰撞,会比单个企业家苦闷度日要好很多。多跟其他企业老板交流,或许你会发现许多没有想到的“土办法”。
在需求端,毫无疑问,东莞的中小企业是没有能力改变欧美市场的风向的。企业要做的,就是去适应当前的状况。
就像《东莞:“风暴眼”中的世界工厂》中说的,现在有个结构性问题。也就是说,虽然金融风暴来了,但欧美不是所有产品都不消费,奢侈品消费少了,但必需品还是会坚挺。企业可以去寻找欧美之外的新市场,比如中东、非洲这些避风港,也可以去改造产品适应欧美市场的需求。
我并不主张东莞企业大规模去做内销。东莞企业大多不了解内销市场的状况,缺乏根基。但也并非说,只有到了巨无霸程度的企业才能去做内销。我是一个走中间路线的人。中小企业也有中小企业的做法,上面提到的“抱团过冬”就是其中的一种。中小企业可以跟做得成功的销售企业结盟,或者中小企业自己结盟,共同推销,分担成本和风险。
零零碎碎写了这么些所谓的谋略,没有什么系统和逻辑,其实更偏于战术而不是战略。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认为企业就绝对不能去搞“吉祥三宝”,如果东莞的哪个企业真的那么有钱,那么大胆,不妨去顶着风浪试一试,或许能给大家真的树立一个范本也不一定。
4 隐藏的机遇
在东莞,我听到了很多有意思的说法,大多来自官方。一个是“弯道理论”,即认为赛车在拐弯的时候才好超车。还有“机遇说”,认为这个市场高档产品买不起了,你东莞不正好是生产低档产品的么,你们不是压价最厉害了么,这回大家都买低档产品了,这回你可捞到百年难遇的机会了。
这些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它至少提醒我们,这个金融危机中除了危险,还有机遇。但就像我前面所说,我是一个走中间路线的人。在我看来,这些说法看似美好,但鼓动性太强,太冒进了。毕竟画饼不可以充饥,一个放大的美好未来,不能太当真了。
那么,这场危机中的机遇究竟在哪里?我认为至少有几点。
第一,大量闲置的物业,有助于降低企业扩张的成本。我觉得只有对一种企业来说,这个机遇才是现实的:就是那些对土地有极大依赖,而且积累了大量资本的企业。我相信这种企业在东莞不会太多。对于常规的企业而言,没有必要这个时候去扩张,毕竟看不到底,而且成本也未必比高位时能低多少。如果是销售型的企业,还必须考虑到消费的萧条。
第二,订单的分流。国外客户就像个狩猎者一样,他永不停止地在寻找新的加工厂。当一个加工厂不行了,他会把订单分流到其他工厂。只要你坚守阵地,坚持就是胜利。
第三,人才的储备。东莞不少企业家都觉得找一个人才不容易。东莞人才太少,而且平时人家有个职位,你去挖他,也不是那么容易。金融危机下,人才也降价。抓紧时间在倒闭或危险的企业中挖些合适的人才,他能帮你过冬,也能帮你在冬去春来时大展宏图。
我很认同那篇网文中说的,经济危机不等于经济灭绝,机会总是在的。但作为企业家,必须时刻关注外界信息。虽然现在的舆论可能会误导你,但充耳不闻也是不好的,能坚持理性判断就好。
写到这里,想起一个笑话。话说有个家伙在广东犯了事,警察怎么都抓不着他,流动人口嘛。这人一跑,跑到了北京,24小时内就被警察抓起来了。北京警察那么厉害?原来,他错就错在自己喝了一瓶可乐。那天他无所事事地跑到广场上,拎着一瓶可乐晃悠。那个时候,正是邪教份子拿汽油自焚的事件刚发生不久,警方很注意拿瓶子的人,一盘问就出来了。其实报纸上都有报道的,你不看报纸,没事拿个瓶子去晃悠,就是你的不对了。笑话归笑话,也不知真假,只是告诉了企业家一个道理:还是要注意外边的信息啊!
转自:橡胶技术网,橡胶行业门户网站!
- 日本车企脑洞又开,专制车祸的橡胶汽车露面,发生碰撞也没一点事2021-01-06 02:01:31
- 更换轮胎新选择 中策橡胶新品轮胎发布2020-12-30 11:12:40
- “万箭穿心坚不可摧”千里马抗扎胎新品发布2020-11-06 11:11:06
- 加入蔚林股份直播间 打折M、MZ抢购了2020-11-06 11:11:15
- 橡胶贸易商未来要消亡九成2017-06-02 10:06:04
- 中国化工贸易商之困境--正在消失的路途2017-06-02 10:06:18
- 中国化工贸易商之团队建设2017-06-02 1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