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马连湘教授
发布时间:2016-09-19 09:01:38 人浏览
来源: 橡胶技术网
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
助推学校事业实现新发展
——中国教育在线专访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马连湘教授
陈志文:大家好,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马连湘教授。马校长对高等教育有着非常独特的思考,我们首先欢迎马校长。
您能不能先简单介绍一下青岛科技大学?
马连湘:青岛科技大学是1950年开始创办,它原来是在沈阳,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后来这个学校一分为三,以橡胶为主的就成为沈阳橡胶工业学校。1956年从沈阳搬到青岛,因为很多橡胶厂在青岛,所以就成为青岛橡胶工业学校,1958年成为正式的本科教育院校山东化工学院。所以在橡胶方面的教育,我们学校是最早的。后来因为几经隶属的变迁,化工部部属的院校都是以地方名字来命名,所以这个学校1984年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1998年教育管理体制进行调整,调整之后学校又回归到山东,并且高等教育正好赶上大发展时期,所以学校更名。2002年更名青岛科技大学。
陈志文:那我们特别突出的学科是什么呢?
马连湘:一直是我们保留的吧,化工、橡胶,以及围绕着化工和橡胶的自动化、机械,包括热能这一方面。
青岛科技大学:“一个光着脚丫奔日子的穷孩子”
陈志文:从1958年就是本科教育,这所学校是典型的老资历的学校了,那现在的青岛科技大学的定位是什么呢?请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总结一下青岛科技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特点?
马连湘:学校的定位一个是服务行业,一个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一个是面向世界。
青岛科技大学是一所以橡胶化工见长的大学,也是一所努力向上、奋发图强的大学,我经常一句话来形容它,青岛科技大学是一个光着脚丫子奔日子的穷孩子。
陈志文:你这个总结让我有一堆问题想问您,我特别注意第一句话,学校是围绕橡胶产业的?
马连湘:对。
陈志文:这也是我这几年经常讲的话,我们最近十年高等教育获得一个大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大家都在办大而全的学校,所谓的千校一面。我特别注意到你强调我们是以橡胶、化工见长的一所学校,这直接体现了主办这所学校的一个基本理念或者对学校的定位。你是怎么考虑学校本身的定位或者发展的?
马连湘:青岛科技大学整个的发展过程,从历史上来讲就是从橡胶起家,然后扩大一点成为化工,在这方面应该说行业办学的特色非常明显。学校发展这么多年来,我给它一个形容是笨的坚持,有的学校很聪明,什么热门就去干什么。我觉得我们很笨,没有说什么好就去干什么,整个的发展过程是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规律。比如说上新专业,新专业我们也需要发展、也需要上,但是这些新专业,假如说社会上什么热门,大家觉得愿意来学习什么然后你就上什么专业,时髦什么上什么我觉得那是一种不负责任。
陈志文:但现在大部分高校都是这样,所以有句话叫20%的学校办了80%的专业。
马连湘:别人怎么样我不敢评价,但是青岛科技大学我们自己我觉得要坚持。
原来的专业你伸伸腿还可以发展成相关的专业,这个专业我们可以做,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社会需要,比如说产业的转移是前几年提的比较多的,例如造船工业可能从日本、韩国这些发达的地方转移到中国,山东离这些地方很近,是一个首选之地。那么船舶工程这个专业就需要,这就是社会的迫切需要,所以我们当时就上了这个专业。现在看来就业率非常之好。再一个想法,这也是我们的坚持了,有不同的声音,就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所需有帮助。你不能想象,我们有绘画,有艺术设计,有音乐表演专业。
陈志文:就是全面提升孩子的成长环境,从人才的全面培养去考虑?
马连湘:对,学校得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氛围,给他一个肥沃的土壤。这些专业首先从这几个角度来考虑吧,社会的需要、自身的规律,交叉的学科,还有人才培养的全面需要。
陈志文:您刚才提到学校是“一个光着脚丫奔日子的穷孩子”,这句话怎么讲?
马连湘:我觉得这是一种精神。比如说做一些事情不等不靠,不哭不闹,扎扎实实自己去做。认为这件事情是对的,符合规律的我们就去做。比如说我们新校区建设,我们认为是对的,一个学校发展没有空间不行,这个空间你得去满足。现在我们的老师因为空间的问题还是很挠头的,我总是感觉不能不满足,还要继续去做。这个我们不等,上面给钱我们做,上面不给钱我们也做,我们想办法找钱。既然是找钱,我们有很多办法,产学研合作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所以有科研项目,科研项目可以产业化,产业化之后可以变成公司,公司之后可以上市。我们给它起个名叫学科性公司,我们老师的科研项目是跟我们的学术结合在一起的,这些公司的生命力很强。
“三步走发展战略” 描绘学校美好未来
陈志文:你觉得这个学校截止目前,特别能值得说到的成绩有什么?
马连湘:最新的统计我们大家现在比较关注的热点是ESI。ESI我们现在有三个学科进入了前百分之一,其中我们的化学应该说是比较靠前,在全世界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我们排到四百六十几位。还有工程,我们刚刚进入前百分之一,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材料,材料当然就涉及到了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这个材料学科我们也进入了全球前百分之一。
陈志文:学校现在具体位置是在青岛什么地方?
马连湘:学校现在有三个校区,分别是崂山校区(青岛市松岭路)、四方校区(青岛市郑州路)和高密校区(高密市杏坛西街)。
陈志文:咱们刚才聊的是学校的基本布局,现在在校生的各种基本规模,就是学生、老师这些大概什么状况?
马连湘:今年我们是第一年一年招生突破一万人。今年7月份学生毕业的时候,我们的全部在校生是三万三千人,所以这批学生进来以后我们的在校生将达到三万五千人。三万五千人覆盖72个本科专业。
陈志文:你们在“双一流”方面有一些什么想法和规划?
马连湘:关于“双一流”最近有两件事情,我想各个学校都在做,做到什么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一个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山东省对此非常重视,专门召开了山东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会议。省长和省里的主要领导都专门讲话,对于山东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7大方面33条具体举措。再就是大学都在做十三五规划。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十三五规划是一个五年的,综合改革是局部的、关键的,但是时间是更长的。
结合“双一流”建设,我们提出了学校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 到2020年(建校70周年)
打造面向“立德树人”的教学创新团队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学科团队,培育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标志性成果,到2020年,学校ESI论文数量和影响力保持持续增长,3个学科稳定进入ESI前1%,1个学科力争跻身ESI排名1‰,其他学科排名保持逐年提高,建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综合实力跻身全国高校100强,夯实建设“中国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基础。
第二步:到2030年(建校80周年)
构建形成面向国际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科研创新体系、优秀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和现代管理服务体系,汇聚在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4-5个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2个学科力争跻身ESI前1‰,综合实力稳定在全国高校100强,初步跨入“中国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第三步:到2050年(建校100周年)
实现人才培养体系与国际接轨,特色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6-8个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3个学科力争跻身ESI前1‰,综合实力在全国高校100强中继续向前迈进,基本实现“中国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
引育结合 造就高水平师资队伍
陈志文:学校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什么规划和计划?
马连湘:就是引进和培养。
陈志文:那你怎么平衡这个引进和培养?
马连湘:应该说我们有很好的风气,大家知道人才队伍的项目我们国家有长江学者,山东有泰山学者。在2015年之前,山东已经先后搞了七、八批泰山学者。我们就说服了我们学校的老师,不申报泰山学者岗位。我们自己的老师不占那个泰山学者岗位,所以我们可以拿着这个岗位去从校外吸引人。这么长时间以来老师们没有任何意见,这一点真的是让我很感动,这就是一种境界、一种奉献。
陈志文:那你不能总是让大家讲奉献吧?
马连湘:到了2015年再搞新的一批的时候,我们把这个放开了,我们学校的人一下子获批了4个泰山学者。再一个就是人才引进,人才引进确确实实需要大手笔。钱是一方面,在过去那个时候还不太讲钱。然后还有什么?速度!我们从某一个高校引进一个晶体方面的人才,一周的时间给他办完了手续。当然需要特殊的政策,我们找到青岛市的领导,把他的户口(那时候有户口的问题)还有档案的问题全搞过来,就是一个礼拜的事情。
陈志文:你让他感受到非常尊重他。
马连湘:非常尊重他,给他搭平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给他平台比给薪酬更重要。
陈志文:因为这是所谓的事业,如果讲名和利的话,那可能这就是名,这是他的理想,他有价值实现。
马连湘:人才引进的话我觉得山东最近做了一个人才项目,这是个大手笔,那就是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领军人才。
陈志文:这是配合“双一流”?
马连湘:不是,比“双一流”早,每一个项目做出来以后投3000万。然后领军人才来了以后,年收入可以到百万,这个确实使我们引进了一位好的人才。这个人才引进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青年千人来了,两个泰山学者来了,当然他们来的时候还没有这个名号,到了学校之后再去申请,一个人拿到了青年千人,两个人拿到了泰山学者。所以用人才来引进人才的方法,这是建设高水平团队一个最好的办法,也是引进好人才最好的办法。
陈志文:我们有一种声音说现在高校过于重视论文,那么也有一些声音说重视教学没有错,那不是说只能重视教学,科研教学本身像在美国的大学就是并重。你没有好的论文,想做终身教授是不可能的,那么你是怎么看这个争议的?您在学校的实际管理中是怎么平衡科研和教学的?
马连湘:根据不同的学校定位,在这个定位的前提下,学校还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这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情况下,在不同的时间应该有不同的策略。路都是这么走的,曲直前行,走直的是不可能的,一直是曲的,可以振荡,但大目标永远不偏离。所以一段时间会多强调一点教学,一段时间会多强调一点科研。但是这个强调就有措施了,这些措施得跟上。在这里边我的理解是,一个大学老师不搞科研,也成为不了好的大学老师,仅仅讲课不行。
陈志文:这个观点我完全赞同。
马连湘:仅仅是讲课讲不好,老师搞科研、搞教学,双方是互相促进的。所以在这方面,只有好的科研才能够有好的教学。但是大学永远不能忘记,我们的第一任务是育人。科研搞好了,最终的落脚点还应该是培养人,而不能把自己搞成一个研究员,搞成一个研究所里边的人员。如果是这样去做,确确实实就偏了。
陈志文:科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生产知识、生产智慧,然后教学再传授出去。
马连湘:很多时候是传播。
陈志文:从你的角度看,“双一流”和“211”和“985”的区别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马连湘:从我的角度看就是把眼界打开了,这个开在哪里?“211”的时候数量很少,虽然是一百,但是数量很少,其他一般的学校挤不进去,我们没有,那是一种向往。“211”之后“985”,“985”量就更少了,三十几所。
陈志文:其实“211”、“985”有同一个特点,等于画一个线,重点支持,就是粗放式的扶持。
马连湘:对。现在“双一流”政策一出台,中央有“双一流”的举措,各个省也有“双一流”的举措。也就意味着全国的高校都可以在“双一流”中有所作为。这是一种开放机制,这种开放机制真的是可以让你做点什么,有本事你用吧。而不仅仅是向往,你有本事你也不能用。
陈志文:它不是像过去圈个圈子等你们玩,现在“双一流”,没有一流学科就没有一流学校,它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反过来讲,提一流学科就给了大家更多的机会。如果只讲一流学校的话,那么实际就会变成“211”、“985”的翻版,就是在那个基础上累加。但是有了一流学科,就给了更多的机会,就你刚才讲的开放,给了更多学校更多机会。举个例子,可能你们学校的橡胶学科就很容易胜出。
马连湘:是。
陈志文:比如说景德镇什么学院的陶瓷学科很容易胜出,这就是不一样。这实际我觉得也吻合了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的一个阶段需要,我们曾经是单科性的学校,就像你们学校这样,后来经历过另外一次调整,都向多科性发展。但是后来胜出我们现在2561所普通高校,那你如何又跟比如说大连理工竞争,跟清华大学竞争?而化工大学竞争你就具备优势学科胜出。
马连湘:找准自己的定位,干出自己的特色,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不要跟着跑,不要去撵,我们永远追不上。青岛科技大学永远变不成清华大学。
陈志文:所以这是我认为的“双一流”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它给到你走特色之路的路径,一个机会。
马连湘:对。
陈志文:学校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有什么优势吗?
马连湘:那就是自己来培养。自己培养就是给他提供平台,有的时候我们确实需要特殊的政策。我们有一个人才,他能做到什么程度呢?给他实验室,给他研究室,给他场地,他可以做到当年SCI发表论文全国的第二位。然后这几年他转了,转到应用上,又从科技部拿了一个重大项目,科技部给了6000万。所以这个就是给他平台,要给他引导。
政产学研融合 为人才干事创业搭建平台
陈志文:学校如果说在引进人才上就是缺钱,有所谓的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或者吸引人,你刚才说的应用、产业,那么我理解这也是咱们学校很有优势的一块。因为你是以你的学科专业本来接引产业化的,那其实从这个角度,也是给他提供一个适应平台。我坚信学校一定这块是个优势。
马连湘:产学研合作?
陈志文:对,有没有这块成功的范例?
马连湘:产学研合作不够,产学研要融合,仅仅产学研融合还不够,要加上政字,所以我们提出来政产学研融合。
陈志文:政是指什么?
马连湘:官、政府。一个项目你要真正实现产业化,就需要场地,需要一些条件,还有一些政策,你离了政府是不可以的,一定要政府参与进来。政府参与然后给予一些支持,政府在某一些项目方面起到一定引导的作用。
陈志文:直接的扶持?给政策?
马连湘:对,给政策,有的时候还给一点启动资金。我们到现在为止,提供核心技术、提供技术支撑,包括占股份的上市公司,已经达到了6个。我觉得学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同时,老师的科研水平提高了。然后学生的培养水平、培养质量也会提高,还有学生的就业质量的提升。老师本身就有企业,老师跟企业联系这么紧密,你要我自己的学生就行了,这种推荐学生绝对不是走后门。
陈志文:这就是良性循环。所以产业发展起来,产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是非常大的。
马连湘:有这个方面。
陈志文:我自己一直觉得咱们学校在吸引人才上,除了常规的这些之外,在产业上一定是有吸引力的,这方面有些什么样的配套的政策?
马连湘:老师可以占股份,老师可以业余时间去工作。
陈志文:我们是积极支持老师做这件事?
马连湘:完全支持。
陈志文:学校和地方政府应该也有类似的专业性的这种产业基金或者合作,或者是产业园区合作。
马连湘:我们有大学科技园,我们旁边就是一个上市公司,这个上市公司本身就是从我们学校校办产业成长起来的,就像类似清华的同方、紫光。而且我们也是这样,院墙拆掉,就是跟它直接通到一起了。我们老师在那儿比较早的参与,前一阵还统计亿万富翁,我觉得可能漏了不少,我们不少老师在那儿都是亿万富翁。
陈志文:其实这也是青岛科技大学有优势的地方,表面并不一定,但是你给了一个实验环境。包含你刚才讲的五六天办好一件他的相关的事情,这个都是。
马连湘:如果你到我们学校去的话,你会感觉到我们的新校区没有一条路是不让走的路然后踩出来的,所以好多路是弯弯曲曲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采取一种措施,大路一定要修好,小路先不要修,等他踩,踩完了我们把它修好。修好以后这是最佳的选择,他能走这么近为什么要走远呢?没有必要,你就把最近的路给他铺好就完了。我们给他提供环境和条件。
陈志文:其实这也是引进人才很关键一点,你引进来的人待不待的住。就是你站他角度去思考、处理各种问题。
马连湘:感情的认可。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们一个是引什么样的人,要符合学校的需要,符合我们的学科需求他才待的住,才是我们需要的人,才有用武之地。另外,就是来了之后能够融入到科大的这种文化。当然他会带来影响,但带来影响的同时首先他得融入,能够融为一体。
陈志文:在学校的人才的引进方面您还有什么补充的?
马连湘:机制。就是人事管理这方面的体制机制,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我们学校很多时候的管理,从领导层的角度来讲,觉得要管细,很多事情不管觉得不放心。但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你上面管的细,假如有一点点的偏差,走在底下可能就是十万八千里大的偏差,而这种偏差是扭转不了的。所以我觉得不如用那种更为宽松一点的管理,你不要管那么多。
陈志文: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马连湘:大家会很自主的把工作给你做得很好,如果不好可以换新的人来管。所以在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我觉得我们就走得比较早。当然早也是在现实的框架下去走,我们希望这个框架更加宽松一点。总结一下的话,人事制度改革是不是走过这么几个阶段呢?工资——工资加讲课费——工资加津贴,改革力度还是比较大的。我们现在是工资加津贴加绩效,我觉得后面还应该再加上一个专项奖励。这个专项奖励一定是重复的,这个重复了以后就让学校为数不多的资金更加集中地是用在我们关键人物上。
抢抓机遇 实现学校事业新发展
陈志文:青岛现在像深圳或者广州很多地方一样,在引进更大牌的学校,像北大都已经准备在深圳不只是过去研究生院,现在本科生都要朝那放了,目的就是为这个城市长远发展奠定一些人才科研基础。青岛也在做这件事,那么你怎么评价这件事,对学校带来的影响是好是坏?
马连湘:青岛做这件事的力度很大,我非常钦佩我们青岛的李书记,有这样的战略眼光。一个城市大学的品位是不是就决定了这个城市的品位?所以一个城市能有更多的大学来,对于这个城市是非常棒的一种聚合效应。名校纷纷到青岛办学是个好事,说明青岛的社会影响力正在日渐提升,对改善青岛高校的生态格局、提高青岛高校的整体水平也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前我们总是喊“狼来了”,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危险,现在这种危机感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
我们注意到这几年到青岛办学的211、985名校,除了山东大学是设立校区外,大部分都是这里设立研究院,开展高端前沿科学研究的,这里就有个最现实的人才流动的问题,别的高校搭建的科研平台条件好,待遇高,发展机遇多,人才很容易就被吸引过去了,有的甚至是整个团队被更高层次的高校挖走,“人往高处走”是人之常情。所以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就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加大工作力度,从“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等方面做足功课,为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陈志文:基础教育讲公平路线,高等教育讲效率路线,是不一样的。那么就是说“双一流”是一个新时期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上台阶的一个工程,您怎么看“双一流”这个提法?或者怎么评价这个工程?
马连湘:这个应该说是高等教育一个非常大的机遇,呼之欲出、水到渠成。改革开放之后的高等教育,从恢复期到后来的发展期,积蓄这么多年的力量,尤其是这么多年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以后拿出好多钱对高等教育支持。高等教育这些年的发展,我们的实力在一步步增加,我觉得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发展,我们参与其中。那么发展到这个程度了,中国能不能办世界一流大学,能不能有不少的世界一流学科,我认为是水到渠成、呼之欲出的事。所以在这个时候及时出台这么一个号召,及时出台相关的这么一些政策,对高等教育那就是在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再推一把,继续发展。
转自:橡胶技术网,橡胶行业门户网站!
橡胶技术网 www.sto.net.cn!
>更多相关文章
- 从上海到咸阳:外婆在西北橡胶厂支内的33年2021-08-30 10:08:48
- 传承优良精神 争建时代新功|虞海浓:从“割胶小白”到全国割胶状2021-08-04 10:08:39
- 10余年投身海外“为国种胶”2021-08-02 03:08:10
- 三代接力“橡胶梦” 发展成果布全球2021-07-19 10:07:37
- 4位橡胶轮胎人,进入重点名单!2021-07-14 05:07:51
- 彭光钦:新中国橡胶之父2021-07-02 11:07:17
- 创新人物:贾德民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生导师2021-06-08 11:06:46
首页推荐
- 50万公里,“稀土金”轮胎通过鉴定!12-08
- 科创板,迎来首家橡胶制品上市企业!12-08
- 扛不住了!原材料疯涨,产能紧张,轮胎12月份涨价已成定局!11-19
- 张立群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1-19
最新新闻
网友评论
推荐阅读
头条新闻
价格行情
橡胶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