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橡胶产业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天然橡胶概况
通常所说的天然橡胶,是指从巴西橡胶树上采集的天然胶乳,经过凝固、干燥等加工工序而制成的弹性固状物。
巴西橡胶树原产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马拉岳西部地区,喜高温、高湿、静风、沃土,现已布及亚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种植在东南亚。
天然橡胶是一种以聚异戊二烯为主要成分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其橡胶烃(聚异戊二烯)含量在90%以上,还含有少量的蛋白质、脂肪酸、糖分及灰分等。
天然橡胶成品可分为标准胶、烟片胶、乳胶和绉片胶等。
二、天然橡胶发展史
古代的天然橡胶
人类使用天然橡胶的历史十分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如中美洲的橡胶球,巴西土著的防水布料和橡胶靴。
地理大发现后橡胶的应用
1736年,法国探险家拉孔达明将亚马逊雨林出产的天然橡胶带到了法国并交给法国科学院研究。工业界对橡胶也产生了浓厚兴趣,早期的橡胶用于制造各种各样的雨衣、雨靴和雨布。
技术革新带来需求暴增 南美橡胶种植业崛起
1844年,美国发明家固特异开发出了橡胶硫化技术,使得橡胶成为真正实用化的工业产品。1888年,英国人邓禄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条充气轮胎。进入20世纪后,汽车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天然橡胶的需求量大增。
一战中,美国对橡胶的旺盛需求进一步加速了橡胶的人工种植。战后10年间,南美的橡胶种植业达到历史最高峰。亚马逊河流域最大的城市,巴西的玛瑙斯城,一度成为全世界天然橡胶产业的中心。
由西向东 东南亚主导新的橡胶种植业格局
1876年,英国人威克姆将7万颗橡胶树种子悄悄地运出了巴西,送往英国并培育成幼苗。之后英国人将幼苗送往了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逐渐繁衍成为成片的橡胶林,并且渐渐扩散到周边的国家。时任新加坡植物园主任的英国科学家里德利发明的连续割胶法使亚洲橡胶产业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20世纪30年代,南美黄叶病大爆发,南美洲失去生产天然橡胶的主导地位,天胶生产重心向东南亚转移。
到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再一次推高了对橡胶的需求,同时也隔断了正常的橡胶贸易。对石油、矿石、橡胶等资源的渴望使得日本决定南下对东南亚实施侵略战争。
近当代几大产胶国格局的演变
印度尼西亚是大规模种植天然橡胶树的起源地,二战前夕为世界头号产胶国,但随后由于战争及近20年国内政局动荡,产量下降。目前印尼种植面积仍居世界第一。
马来西亚在二战以后居于世界橡胶产量首位,但90年代后由于油棕的替代,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开始下降,龙头地位被泰国所取代。
为了提高橡胶单位面积产量和竞争力,60年代起泰国坚持不懈地进行了40多年的翻种,产量迅速提高,1991年开始居世界首位并一直保持。
中国最早的三叶橡胶树是在1904年从当时还属于马来西亚的新加坡引进的。为满足国防和经济建设需求,中国的大规模种植和发展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三、天然橡胶加工流程
四、天然橡胶产业链
五、全球天胶供需
全球天胶2010年之前供应整体偏紧,2011年开始向相对宽松过渡。
2011年、2012年、2013年的过剩幅度分别为4.8万吨、31.3万吨、38.4万吨。
2014年过剩幅度预计略有收窄,至24.2万吨。
六、产胶国地域分布
七、主要产胶国产量统计
2013年亚洲主产区产量为1114.97吨(较12年增49.7万吨),
泰国、印尼、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近年来产量增长较快。
八、天胶未来产量趋势
过去数年,天胶种植的高收益刺激产胶国种植面积大幅扩张,未来3-5年新增供应将继续稳定释放,年产量增幅预计将稳定在4%左右,但需关注多重因素对供应的干扰作用。
九、天胶各国消费分布
过去十余年,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引领了全球天胶消费的快速增长。
预计未来十年,全球天胶需求仍将维持每年3-4%的增长。
十、中国市场情况
中国消费占据全球份额不断提升,2013中国消费量达415万吨,进口量增长14.4%至401万吨。
中国进口以标胶为主,标胶(含复合胶)年累计进口量约330万吨,近年来复合胶增长尤为突出。
乳胶和烟片增幅缓慢,在30万吨附近。
中国进口来源结构
十一、全球天胶供需要点
全球天胶供需高度集中: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三国占据了全球总产量的70%;中国占据了全球消费量三分之一。
中国天胶市场快速扩容,海外市场增长整体放缓。
国内供应增幅有限,目前高度依赖进口,自给率仅在20%左右。
天然橡胶进口量逐年递增,标胶、复合胶增速突出,烟片、乳胶增速相对偏慢。
天胶作为敏感型产品,未来一段时间之内关税降幅有限,复合胶成为重要补充。
十二、产业链第一环:橡胶种植
全球种植面积统计
主产国种植面积统计
全球种植概况目前全球总种植面积约1280万公顷,其中东南亚约1200万公顷;
近10年种植面积东南亚平均自然增长率为3.1%,其中泰国+4.3%;马来 -2.1%;印尼+0.6%;越南7.6%
泰国东北、北部开始较大面积开发种植,大加工厂开始转向种植园投资;5-7年后产量会有较大提升。
非洲、缅、柬、老近几年增长迅速,增幅超10%,几年前大规模种植陆续开割。
除中国两农垦50%国有外,其他国家80-90%为小园主私有。
全球橡胶种植从业几千万人,其中泰国600万,马来西亚40万,中国约300万人。
伴随近年来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增长,产区割胶工人开始出现不足,分配逐渐发生转变,单位割胶成本大幅增加。
各国胶林分布及季节特征泰国胶林传统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中部,伴随着东北部和北部植胶面积的扩大,其面积占比已超过25%。
印尼天然橡胶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如果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南的地区占总面积的60%。
马来西亚大型种植园主要集中在吉达州Kedah、玻璃市Perils、森美兰州NegeriSembilan、霹雳州Perak和槟城Penang。
越南种植区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和中部高原地区。
中国天然橡胶产区位于海南、云南、广东、广西以及福建等地。
全球种植分析要点:
过去数年天胶种植的良好收益,推动各产区种植热。上述种植面积的增加在未来将逐步释放产量,全球天胶供应从略紧转向略宽松。
近年来,产胶国物价和劳动人成本大增,但最近三年橡胶价格持续大幅走低,胶农收入大幅下滑,胶园开始普遍出现劳动力短缺。
胶贱伤农,波及到社会稳定,近年来泰国等地频频出现抗议和游行活动。泰国政府被迫收储、补贴、减税等措施,中国政府也频频收储。
橡胶生产呈现季节性特征,并极易受天气、政治、行情等各类因素影响,供需时常出现阶段性失衡。
大面积单一树种,导致种植区生态改变,未来负面效应可能较大。
十三、产业链第二环:原料二盘商概况
胶园因90%私有化,散布在千家万户胶农手中,导致原料过于分散,加之胶农囤积能力的有限,二盘商应运而生。
原料二盘商实为贸易商,等同于橡胶贸易商。是以投机为目的,靠囤积或卖空盈利。
前几年天胶处于牛市,二盘商积累了较大财富,队伍日趋壮大,囤积能力增强,最大二盘商月交易量可达万吨。近几年因市场持续下滑,二盘商损失严重,规模普遍缩小。
原料供应周期被拉长,部分原料甚至因存储过久而被损耗。
二盘商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原料的数量、价格,制约了橡胶加工厂的采购步伐,导致橡胶加工厂十分被动。近年来橡胶加工厂普遍加大了种植园和原料采购站的建设,意图缩短原料采购流程。
国内情况略不相同,农垦加大原料控制,非常重视对民营原料的收购。
原料二盘商在源头就拉长了供应链,造成原料供应的不稳定,也是引发行情的波动因素之一。
橡胶加工厂应思考如何与二盘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如何将二盘商纳入一体。
十四、产业链第三环:橡胶加工厂
橡胶加工厂为初级原料加工业,该行业技术含量较低,门槛并不高,产业链延伸度低;但资金占用大、风险度高,利润率极低;故该行业规模参差不齐,工厂总数呈逐渐减少,趋于集中。
全球橡胶加工厂估计近500家,其中:印尼145家,泰国100余家,马来40家左右,多在大马。中国40-50余家。
我国橡胶加工厂主要有海南农垦、云南农垦、中化国际、广东农垦,加之高深、沪巨联等民营工厂。农垦乳标变成期货专用胶,与下游需求脱节。
越南橡胶加工近年来受政府大力扶持,主要的加工厂是越南总公司,占到一半数量。总的发展模式类似中国。
东南亚其他小国以及非洲等产地加工厂相对集中,竞争不很严重。
全球橡胶年加工能力已超过原料年供应量。全球总多余加工能力约25%。为满足生产所需原料,加工厂不得不竞价采购原料。
橡胶加工厂属于在夹缝中生存,上受制于原料二盘商,下受制于买家,行情大幅波动给买卖造成巨大风险。
橡胶加工厂加工利润极低,造成橡胶加工厂经营者为获取利润,不得不轻生产、重贸易、重期货,向投机者身份靠拢;增加了市场波动因素。
销售模式包括长约、船货、现货,为了实现装置达产的同时风险可控,近年来工厂倾向于增大长约销售比例。
销售对象—2008年以前超过50%直销给下游工厂,但08年后直销比例减少,贸易商销售数量快速增加,导致市场流通数量快速增加,加大行情波动。直销数量的减少,也导致橡胶品质逐渐下降,尤其对中国市场。
2011年后贸易商实力和规模受损,下游战略性采购的意识增强,直销比例有所回升。
橡胶加工厂竞争激烈,参差不齐,呼唤规范的龙头企业。
橡胶加工厂对胶价定价能力弱化,定价权弱于贸易环节,弱于其他原材料供应商。
橡胶加工厂将逐步重组、整合。3-5年内会有更多小型工厂消失,同时会有年产超过百万吨的工厂出现。
橡胶加工厂会继续增加对下游工厂的直销,以配合下游工厂的需求。
下游工厂对橡胶加工厂的投资及合作将逐渐展开。
十五、第四环:橡胶贸易
橡胶贸易宏观的讲应分为现货贸易和期货投机贸易。
橡胶兼具农产品、工业品、金融工具多重属性,产地的局限性、供应商的完全竞争、下游行业的快速增长、易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性、行情的大幅波动性等特性给橡胶贸易提供了巨大的逐利空间。
经济环境的变化,金融工具的创新,使得天然橡胶的贸易格局不断演变,规模、层次、操作方式方面也日益革新,并不断影响着橡胶上下游及产业链。
贸易商的操作群体日益多元,大量其他行业和领域的资金投身橡胶贸易;操作方式也从单纯的价格投机,扩展到套利、融资,令橡胶产品的金融属性进一步加强;橡胶价格的决定机制日益复杂。
全球天然橡胶贸易流向
新加坡——传统的天然橡胶贸易中心
优越的地理条件、成熟的金融商贸环境以及特殊的历史条件(新加坡历史上一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是英国由东南亚向本国输入各类资源的中转站),令新加坡发展成为传统的天然橡胶贸易中心。
二战前,华人(主要是福建籍商人)逐渐从欧洲人手中夺回了橡胶贸易的控制权。此后,新加坡橡胶贸易由新加坡橡胶总会(RAS,Rubber Association of Singapore)控制,该会由新加坡树胶公会(华商)、新加坡橡胶商会(欧洲商会)和新加坡政府组成。新加坡树胶公会起主要作用。
传统橡胶国际贸易商集中在新加坡,国际轮胎企业也多在新加坡设立采购机构;新加坡贸易商规模和实力近几年相比于中国逐渐下滑;当前较活跃约有10家左右,总贸易商数量逐渐在减少。
欧美橡胶贸易逐渐萎缩,该行业已成亚洲人所掌控;目前美国仅有几家橡胶贸易公司;而英国、法国传统老牌公司基本退出。
中国逐步崛起为新的现货贸易中心
2000年以前中国经济相对封闭,橡胶需求增长平缓,中国橡胶贸易整体发展缓慢。天然橡胶进口长期以“配额+许可证”的方式操作,进口贸易量大部分集中在少数国有企业手中,民营企业参与有限。该时期全国从事橡胶贸易的仅几十家,规模相对都比较小。同时期国产胶贸易逐步发展,并形成了海南、云南、青岛、上海、天津等几个主要区域集散中心,相应的期货品种应运而生。
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橡胶进料加工贸易开始蓬勃发展,橡胶进口贸易开始加速。尤其是山东地区发展速度惊人,青岛保税区逐步成长为最重要的橡胶集散中心。美金胶贸易商数量开始快速增加,第一批民营橡胶贸易商得到较好发展机会。此间全国贸易商超百家。由于配额制一时难以满足市场对于进口胶的需求,复合胶这一变通形式在03年开始兴起。
2004年配合东盟自贸区的进程,中国天然橡胶进口配额制度取消,天胶贸易趋于活跃。橡胶进口量开始激增,美金胶贸易商群体急剧扩大。全国贸易公司超500家。
2008年后,中国逐步崛起为新的橡胶贸易中心。经历了金融危机洗礼的中国轮胎企业抓住市场发展机遇,逆势扩张。经济危机后橡胶的上下游互不信任导致直销减少,现货贸易商空间增加。宽松的信贷环境、逐步下调的关税水平、大幅上涨的橡胶价格开始吸引更多贸易商、融资商参与到橡胶贸易中来。全国橡胶贸易商总数量在2012年达到历史最多,超千家。(从历次橡胶年会参与人数可见一斑。)
国内期货市场规模和影响力日益提升
伴随国内橡胶需求和资金面的扩容,国内期货市场也日益活跃
沪胶持仓和成交量远大于日本和新加坡,吸引和容纳的资金是东京和新加坡市场的数十倍;
沪胶逐步走出原先的被动状态,开始主动引领天然橡胶市场价格的变化;
沪胶和日本、新加坡市场出现常态性价差,开始独立反映国内现货市场的供求,真正成为国内现货操作的参考指标和辅助市场。
2011年后传统贸易商遭遇困境
过去几年橡胶可观的投机利润吸引大量资金从事橡胶贸易,国内贸易商总体近千家,其中从事美金胶的贸易商即超过700家;
大量投机导致青岛天然橡胶库存持续攀升;
2011-2013年的大幅下滑令部分贸易商开始退出市场,2013年以来贸易商数量开始减少。预计随着较长期低迷的行情,传统橡胶贸易商群体后续将会继续缩减。
新时期下橡胶贸易模式的创新
套利:天胶现货与期货日益融合,期货市场套利交易日渐成为主流,传统的现货领域也诞生了一批以跨市套利、期现套利为主要操作模式的贸易商。
贸易融资:国内外息差拉大、国内融资困难、人民币不断升值,过去一段时间通过大宗商品进行融资的操作增多,包括橡胶。随着橡胶价格震荡幅度的加大,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融资操作有所减少。
贸易商长约:国内的贸易商也开始更多地与供应商签订长约,以保证其操作量的稳定性,其风险多数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对冲。
线上交易平台:除却传统的期货和现货市场,各类新的电子交易平台也在研究推出,电子商务进一步渗透至天然橡胶市场。需关注其进一步发展。
天然橡胶贸易小结
全球天然橡胶贸易的增量主要发生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占据了其中绝大部分,演变为新的全球贸易中心,此外印度等地的缺口也正在放大。
中国进一步成为全球需求和价格波动的来源,毫无疑问橡胶的定价中心逐步从传统的日本、新加坡已经转移到了上海。
在中国,除却下游及轮胎制品需求增长带来的实体贸易需求,宽松的信贷环境、大幅波动的市场价格、金融工具的大量介入带来的虚拟贸易需求也规模日盛。
前10年大泡沫时代终结,当前贸易商群体近千家的局面将面临大浪淘沙。贸易商群体中可长期发展的必是有实力、讲信誉、懂风险控制,可以为上下游产业链提供价值。
部分有实力贸易商开始向上游资源投资发展。部分中小规模现货商会转为职业期货投资者。橡胶贸易方式将有较大升级,新的现货贸易电子平台将会出现。中国橡胶贸易将日趋理性、规范。
十六、第五环:下游行业
天然橡胶的消费领域
每个人(个别偏远地区除外)都是橡胶消费者,涵盖了轮胎、鞋材、胶管、胶带、乳胶制品、其他橡胶制品等等门类。
消费者对橡胶制品的使用相对刚性、稳定,不会有大幅波动。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对品牌的认知,则需橡胶制品商加以引导。
橡胶消费的增长是个长期稳步的过程。在人类没发明新的通用交通工具之前,对汽车依赖度继续。随经济发展,对乳胶制品、其他橡胶制品需求的消耗增长正在加速。
全球轮胎市场概况轮胎市场使用了70%的天然橡胶,尤其需要关注。
轮胎可分为半钢胎和全钢胎,半钢胎主要应用于乘用车和轻卡,全钢胎主要应用于卡客车和工程车辆。14年全球预计可销售15亿套半钢胎,1.7亿套全钢胎。
轮胎中75%被应用于轮胎替换市场,25%用于汽车原产配套。其中具体的,半钢胎约70%用于替换,30%用于配套;全钢胎83%用于替换,17%用于配套。
全钢胎单条耗天胶约30公斤,半钢平均为1-1.5公斤,全钢胎市场的变化对天胶影响最为巨大。
轮胎行业竞争格局
世界轮胎市场亚太、北美和欧洲三足鼎立,2013年度全球轮胎75强的排行榜中,中国大陆企业有26家,中国台湾企业有5家,印度10家,美国6家,日本4家,俄罗斯2家,韩国3家。
普利司通、米其林和固特异三家公司2012年的合计销售额达737亿美元,头三强天然胶用量接近300万吨,与中国轮胎全行业橡胶用量相当。
成本和市场原因,全球轮胎制造业正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轮胎最大生产国和重要出口国。目前中国年全钢胎产量约1亿条,半钢胎约4.5亿条,全钢胎约占世界60%的产量,半钢胎也已将近30%。其中一般的轮胎用于出口。
国内有大小不等轮胎制造厂近300家,子午胎工厂约130家,其中近一半产能集中在山东,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但总体规模与国际巨头相差甚远。
中国轮胎生产企业分为国有、合资/独资、民营三种——
第一种是中策、三角、玲珑、风神、双星、双钱、成山、华南等大型企业。以全钢胎、工程胎、中低档半钢为主。第二种是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三大跨国轮胎巨头,以及佳通、正新、库珀、建大等合资企业,这些企业产品以乘用胎为主。占据绝大多数配套及替换市场份额。第三种是永泰、恒丰、永盛、兴源、金宇等民营企业,多生产工程胎、农用胎、载重胎等,近年来有长足发展。
轮胎行业增长趋势
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轮胎需求继续增长。
其中:
发达国家汽车保有基数较大,新增产销放缓,轮胎替换市场需求较大。
新兴市场如印度、巴西等汽车还将保持数年高增长才能达到平均水平。
中国汽车消费者第一次购车仍然在75%以上,产销两旺势头还将维持至少10年,后续2、3线城市、县乡级购车空间巨大,轮胎配套需求较大。3-5年前新增的汽车保有量换胎需求开始释放,未来数年中国轮胎替换市场也继续处于快速扩张期。
轮胎行业继续快速扩张
受过去数年丰厚利润和需求稳步增加的刺激,全球轮胎企业仍处于快速的扩张周期,内资和外资企业均积极新建产能。
负面:由此带来的产能过剩、同行业恶性竞争也将白热化,行业整合迫在眉睫。
下游行业小结
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改善是促进橡胶消费增长的长期驱动力,中国仍处于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汽车、医疗等领域对天胶的消费增长空间依然巨大。
中国的轮胎行业已先行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的轮胎加工基地,但国内市场仍主要依赖国际品牌,出口市场持续受制于国外经济波动和政策影响。
中国轮胎仍处成本推动型,集中与中低端市场,利润率低,长远看必须向品牌营销升级,提升品牌和技术附加值,尤其是半钢胎。
橡胶下游工厂对橡胶价格影响力如同上游橡胶加工厂,定价权不大。
中国轮胎业采购模式有待提高,须向海外巨头虚心学习,长约、船货、现货的组合需合理配比。
中国轮胎销售模式有待改变,需降低对轮胎贸易商的依赖,缩短供应链,减少行业间恶性竞争。
轮胎行业短期产能扩张较快,企业面临行业整合重组;呼唤领军企业。非轮胎橡胶制品发展缓慢。
十七、几个极简论点概述天胶产业链
• 天然胶真实供需维持动态平衡,但期间受到季节性因素、投机炒作而常常出现失衡。
• 天然胶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加工环节话语权不高,整体重投机轻加工。
• 供应链被过分拉长,原料贸易、橡胶贸易和轮胎贸易三个环节均存在严重投机,而加工环节因利润极低致,使其不得不也参与投机,加剧行情波动。
• 天胶的定价实际上关键在现货、期货贸易环节,该环节通过对上下游产需情况、周边金融、商品市场、国家政策等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决定其投机时间、投机品种,投机方向,引发大量资金推波助澜。此环节是橡胶波动的核心。投机需求已远大于真实生产需求。
• 供应链不断重复演变去库存化、增库存过程,导致行情的波动。
天胶未来需改善供应链管理,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正确的产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并使总成本达到最优化。
• 上下游近几年均面临整合重组;贸易商面临优胜劣汰和升级转型。
• 供应链环环相扣,均衡发展,合作共赢才是长期发展战略。
转自:橡胶技术网,橡胶行业门户网站!
- 中汽协:下半年商用车市场需求弱于上半年2021-12-15 10:12:12
- 全球三元乙丙橡胶市场现状分析、生产厂家、产能情况2021-11-30 09:11:34
- ANRPC:全球天胶价格短期内料将依然获得支撑2021-11-08 12:11:49
- 2021年第三季度国内各轮胎企业财报汇总2021-11-02 03:11:31
- 天然橡胶再度上涨突破15700元大关 成本上涨倒逼传统轮胎企业突围2021-10-28 03:10:43
- 中汽协:9月我国汽车产销量环比均增同比则均降2021-10-15 02:10:53
- IRSG:2021年世界橡胶需求预计反弹7.4%2021-09-02 07:09:28
- 50万公里,“稀土金”轮胎通过鉴定!12-08
- 科创板,迎来首家橡胶制品上市企业!12-08
- 扛不住了!原材料疯涨,产能紧张,轮胎12月份涨价已成定局!11-19
- 张立群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