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橡胶专家的亚马逊探险
位于巴西的亚马逊原始大森林,百里不见人烟,却是鳄鱼和野兽的优良栖息地。这里蕴藏着全世界40%的原始森林,也是巴西橡胶树的故乡,还有大量野生橡胶树资源和潜在的高产抗性遗传基因。不仅对探险者,对橡胶研究者来说,这里也充满诱惑。
1981年,原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和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副校长、研究员郑学勤,曾随联合国考察组深入亚马逊流域,考察和采集野生橡胶种质资源,亲历了一次近60天的探险旅程。
喜获“科考”良机
如今已鬓发斑白的郑学勤研究员,仍潜心致力于热带作物研究,曾先后带出30位博士生。回忆起1980年代的那次亚马逊森林探险经历,他目光炯炯,非常兴奋。
1980年,受农垦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派遣,由黄宗道、赵灿文和郑学勤3人组成的赴巴西天然橡胶考察组,初访亚马逊。当时,他们只能在马瑙斯附近一带考察野生橡胶生态环境,虽然很想深入亚马逊上游亲自考察“奇迹橡胶树”,但巴西同行说,交通等条件不具备,是很难进入那种林区的。
期间他们偶尔得知,国际橡胶研究和发展委员会,已决定在1981年初组成国际联合考察队,深入亚马逊河上游,在靠近秘鲁、玻利维亚边界一带进行野生橡胶考察,并采集高产树的芽条和种子作为新的种质资源。3人回国后,立即与国际组织联系,要求参加这次的考察和采种活动。
1981年1月初,喜讯传来:郑学勤获准参加国际联合考察队。于是,当年1月30日,他再次踏上飞往西半球的征途,取道东京,经太平洋新航线,飞抵巴西里约热内卢。他和来自7个国家的专家一起,在人迹罕至的亚马逊上游密林深处,过了近2个月的“原始生活”。这也是郑学勤首次代表国家,执行国际组织的科学考察任务。
在英国人魏克汉首次采集野生橡胶种的105年后,人类重返亚马逊原始大森林,再次采集野生橡胶新基因资源。50多天后,当科学家们携带着大批芽条、种子走出大森林,回到亚马逊的中心城市马瑙斯时,胜利的喜悦洋溢心头。
整装待发
由国际橡胶研究和发展委员会派出的8名专家,分别来自法国、尼日利亚、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巴西和中国。1981年2月2日,他们在巴西利亚开了首次会议,2月3日乘飞机前往巴西橡胶研究中心所在地―――马瑙斯。郑学勤回忆说,这段约2000公里的路程,从机窗向下望去,前500公里是热带高原稀树草地,其余1500公里,全是一望无际的森林地带。
次日,各路专家齐聚巴西橡胶研究中心,召开入林前预备会议。他们组成阿里克、郎多尼亚、马托格罗梭3个考察队,每队6人,分别由4名专家和2名采集工组成。郑学勤被分在马托格罗梭队。队中有一名比利时植物学家,他到过34个国家采集标本,能说4国语言,还善于摄影,是个多面手。另一名黑人朋友,来自非洲尼日利亚橡胶研究所。还有一名巴西育种专家,两名采集工是从亚马逊州热带研究所请来的,不仅会爬树采集标本,还对巴西的植物非常熟悉,能背诵不少植物的拉丁学名。
会上,每个成员都在精神上作好足够准备,对各种困难都作了最坏打算,甚至估计多雨季节,会遇到毒蛇猛兽,可能因意外而不能完成任务。但会议决定,如果考察采种失败,将于同年8月再组织进行一次。
晚上回到旅馆,郑学勤几乎忘了那天是中国的除夕。想不到2月5日一早,许多国际专家都向他祝贺中国新年。出发前,大家根据“轻装前进”原则,携带了吊床、蚊帐、考察用具和行李等,背囊大约20公斤。
遭遇黑飞虫
“2月8日上午,我们3个队同乘一架波音737,沿亚马逊上游向西航行。阿里克队先下机,郎多尼亚队次之。马托格罗梭队,在靠近玻利维亚的边境最后到达目的地。”郑学勤说。
第3队采取“步步为营”的方式深入森林。先由首府葵也巴包乘两架小型客机,每机3人,直航第一营地。航线下面没有城镇和村庄,只有森林与河流纵横交错。中午刚过,飞机找到密林深处一条泥土跑道,那就是“机场”了。这里叫阿里尔,只有几间葵屋,是一个移民点,一个土耳其人和一个法国移民带领几个雇工住这里,用无线电和州府联系。
考察队走下飞机,马上被成千上万比蚊子还小的黑飞虫包围,满脸满手地咬。由于只穿短袖衣,被咬一口就是一个血泡,周围红肿。到了晚上,队员脸和手都红肿起来,又痛又痒,还有些发烧。大家数了一下,手上每平方厘米就有15到20个伤口,整个手和胳膊有上千个伤口。
当地主人告诉他们如何防范讨厌的黑飞虫,还有可怕的毒蜂。他们参观了主人捕获的豹和鳄鱼、毒蛇、大蟒蛇等,看得心惊肉跳。
次日,他们全都武装起来,带上白纱面罩和头盔,穿上长袖衫和长裤,戴上手套,脚穿皮靴。虽然热,但只能这样。
清早,他们装载了够10天使用的干粮食品和采集用具、枪支弹药、露宿物资,登上一只小摩托艇,沿若路耶那河向第二营地进发。这一带与105年前魏克汉采种区的上游,相距约800公里。
当时正是雨季,大暴雨使河床水位上升,漫进森林。河的两岸,常可发现高大的野生橡胶树,屹立于林海之中。这天他们航行了约100公里,四围不见人影,唯有森林、河水、白鹭和鳄鱼。傍晚到达的第二营地,其实只是个割野生胶胶工的住处,有两间葵棚屋。晚上大家都集中在一个葵棚里,挂上吊床休息。有经验的比利时专家说,在吊床里,要呈对角线睡,人的身体才可伸直,否则就象虾米一样弯曲在吊床内。
“奇迹橡胶树”:单株产量=海南一亩
据估计,亚马逊森林的野生巴西橡胶树,总共有5千万株以上。当地将野生胶树分为三种类型,即黑皮树、白皮树和红皮树。高产树大多是黑皮型,白皮树一般低产,红皮树生势特别旺盛,茎干圆粗,但不一定高产。
在胶树分布较多的地区,有经营野生胶的胶农活动。一个胶农所割的胶树称为一个胶路,每个胶路有2-4个割胶小区,每个小区约有120到150株可割胶树。每个胶农每日只割一个小区,形成隔日割或三日割不等的割制,割面和割线根据茎围大小决定。一些不重视技术的胶农,仍采用原始的鲱骨形割法。
当时,所有已被开割利用的野生胶树只有一半左右,年产干胶约2万到2.5万吨。
进入第二营地的次日,专家们背上背包,在若路耶那河两岸,穿行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当天就发现了5棵高产树。胶工当场试割,每割一次,产胶乳都在2000毫升以上,多的有4000毫升到5000毫升,要使用14个胶杯盛胶水。这类高产树被称为“奇迹橡胶树”,树皮一般呈深褐色,厚2厘米到2.5厘米。
由于森林中河水泛滥期要停割2至3个月,这些高产优良母树,单株年产干胶约50公斤至120公斤之间,相当于目前海南每亩橡胶树的产量。
马托格罗梭队所发现的野生胶树,最大的茎围为4米,两个人也抱不拢,他们称它为“野生胶树王”。
砍取高产树的芽条是一项艰苦作业。由于高产树很粗大,高达40到50米,辅助工只得先从旁边较小的树攀登而上,把粗尼龙绳挂上橡胶树杈,绳子一头栓住自己腰部,然后由树下队员合力把他拉上去。
他们对每株入选树,都作好各项记录,拾取种子,还要取下几块树皮保存在固定液内,将来要做乳管解剖用。按马瑙斯会议规定,为避免种子来源过于单纯,还要扩大采种范围,以扩大包括抗性和其他副性状在内的种质资源。
雨夜露宿 野味充饥
考察组在作业中无法回到第二营地时,只得寻找胶农遗弃的葵棚就地露宿,这称为第三营地。找不到葵棚,就在水沟边搭个临时帐篷,把吊床挂在树上休息。
有一天他们在林中穿插数十公里,由于发现的高产树较多,大家乐而忘返,回到船上已近黄昏,急忙乘船寻找宿营地。不巧遇上一场大暴雨,船行得慢。天黑后,他们集中所有的手电筒,到晚上8点才发现一个小葵棚。葵棚破旧漏雨,又发现有美洲豹的脚印,无奈只得在棚里挂起吊床。两位采集工把吊床挂在棚外树上,支上一些尼龙布,然后朝林里打了几枪,赶走豹子。大家被虫咬的伤口太多,伴随过敏反应,又痛又痒实难以入睡。
比利时藉植物学家咽喉炎发作,咳嗽不断。郑学勤把从北京带来的中药片给他服下,很灵验。外国专家普遍称赞中国对野生植物资源利用的效果。后来,郑学勤几乎所有的中药片,都让这位比利时植物学家使用了。
野外作业时,一天要补充很多水,遇到河沟就补充。没有河沟,就砍水藤补充。砍上一段大水藤,够几个人喝一次。吃的干粮有长通心粉、炒木薯粉、大米、咖啡和一些罐头食品。由于黑飞虫太多,吃饭时不得不戴着面罩,还得来回走动,停下来就会被咬。
郑学勤回忆说,一天傍晚,他们发现干粮不够吃了,就把船上所有的鱼钩拿出来,安上食饵,两个小时就钓了20多斤鱼。有一种体型较大的八谷鱼,味极鲜美。
在海拔较高的林中,经常有野猪和野鹿出没,这也是当地胶农的主要菜肴。胶农们常拿出干野猪或野鹿肉,让考察队员饱餐一顿。
“幸存者”
3月中旬,郑学勤他们回到第一营地,准备乘飞机先回马托格罗索首府,再转移到玻利维亚边境线。
那天中午,第一架小飞机由首府飞来,装载了芽条、种子和3名巴西队员先行离开。到下午2点,第2架飞机飞来时,比利时、尼日利亚两位专家和郑学勤3人登机起飞。但天空云层越来越厚,下午4时在距离葵也巴机场50公里处,遭遇到特大暴雨,机场宣布关闭。由于飞机小,雨区大,飞机无法飞出雨区,开始在空中剧烈颠簸。
驾驶员用无线电呼救,机场通知他“就地紧急迫降”。由于机外能见度差,飞机恰好下到一个山凹里,眼见就要撞山了,大家都紧张极了,意识到自己即将遇难。但沉着老练的驾驶员,迅速提起操纵杆沿山梁直冲而上,脱离了危险区,最终在一块小灌木泥地上迫降下来。
事后回忆起这段空中历险,大家都说他们是“幸存者”。
人体检疫
3月下旬,原定任务已超额完成,但遇暴雨季节,森林湿度过高,考察队员体质也开始下降,体重普遍减少两三公斤。国际技术协调官苏卜拉马尼阿姆当即决定结束考察。随后玛瑙斯总部电传,所有三个考察队必须于月底前结束采样。29日,马托格罗梭队携带最后一批芽条和种子,踏上返回马瑙斯的航班。
路上,郑学勤取出照相机,在飞机下降的瞬间,连拍了几张彩色照片作为告别亚马逊的留念。
郑学勤在回国前,还到了伦敦。因为IRRDB和世界主要植胶国规定,从南美洲植胶区返回植胶国家的人员,必经伦敦,在那里进行4天的人体检疫后,方可回到自己的国家,以免人体带来的南美叶疫病菌传染给橡胶树。
郑学勤解释,南美叶疫病是由真菌引起,主要侵染胶树的幼叶及幼嫩组织,引起叶片皱缩变黑而落叶。这种病菌能不断侵袭胶树幼叶,使胶树无法生长,严重者可导致植株死亡。
由于这种病菌的严重危害,致使巴西橡胶的原产地不能大面积栽培橡胶。巴西从1930年起,经过50多年研究,采用抗病育种与药剂防治结合方法,已初步控制这种病害,但对检疫工作却不能麻痹大意。检疫的方式是彻底换洗衣服,每日洗澡,还要到野外去晒太阳以代替紫外线消毒。照相机要经酒精擦拭。
完成了检疫任务,郑学勤于4月15日搭乘英航客机,4月16日下午顺利回到祖国首都北京。
这次共历时76天、环球一周、总行程约4万2千公里的科学考察,让郑学勤终身难忘。
转自:橡胶技术网,橡胶行业门户网站!
- 橡胶拓荒者,一片丹心耀南疆2021-11-16 12:11:25
- 数万湖南儿女支边云南:以湖湘精神浇种中国橡胶2021-10-27 03:10:33
- [天胶往事]上海(二)2021-09-23 10:09:22
- [天胶往事]海南(二)2021-09-13 07:09:10
- 姚钿浩:我们当年入深山垦荒种橡胶 开路建房全得自己来2021-07-05 10:07:33
- 中国橡胶工业重地之山东(一)2021-07-01 10:07:29
- 特林老兵回忆新中国如何跳出天然橡胶围堵圈2021-06-17 03: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