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橡胶而来 竺可桢两次考察海南岛

发布时间:2017-12-28 11:21:05   人浏览 来源: 橡胶技术网

橡胶技术网 - 橡胶专家

 1957年2月和1961年2月,我国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等多个学科的奠基人竺可桢,两次到海南岛进行环岛综合科学考察,为海南的橡胶产业发展、热带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卓有远见的对策和建议,其深远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距他第一次考察海南6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再次跟随竺可桢的足迹,去学习先贤严谨细致的治学与工作态度,去追溯先辈们披荆斩棘开发海南岛的历史,去一窥当年万象更新的海南岛社会风貌。

 

 

  翻开《竺可桢日记》,有这样一段记录——“1957年2月19日,星期二。早上6点,广州气温53℉(即11.7℃),阴间多云。”

  67岁高龄的竺可桢早早起床,赶到广州天河机场,7点36分民航318号飞机昂首飞入云天,飞往海口。天气不太好,比318号早10分钟飞往海口的另一趟班机就备降到了湛江机场。作为中国气象学始祖的竺可桢,没有放过高空观察气象的好机会,在颠簸的飞机上记录下了全航程的天气—— “7:36,天河机场出发,300米(海拔)入雾”,“8:03,2100米,在雾之上,天上有闪电”“10:00,100米,见海,已到海口”。经过两个半小时航行,一代科学巨擘竺可桢首次来到海南岛,开始了他的第一次环岛考察。

  为了橡胶而来

  竺可桢两次来海南岛考察,首要目标都是橡胶的科学种植。他在《就广东视察所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报告》中写道:“我去广东视察……的目标,主要是橡胶树和其他热带特种经济植物”。

  1950年代,为打破西方国家的橡胶禁运,我国开始了大规模橡胶树的种植。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张九辰认为,当时许多地区种植橡胶树的工作都走在了调查、勘察、设计和规划的前面。到1952年春,广西、广东和海南三地开垦橡胶种植面积就达200多万亩,播种面积90多万亩。

  “1953年初,种胶工作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张九辰说,在开垦土地的过程中,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数十万亩土地上原有的大片灌木森林,在开垦后变成了沙荒地,已开垦的橡胶园有近50万亩地被放弃。当时选址忽视了小气候的问题,在不宜种植橡胶林的地方仍然栽种了橡胶树,以致在1955年冬季造成惨重的冻害。在经历众多失败后,1956年种胶工作停滞不前。

  1957年2月16日,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竺可桢率队南下,到海南岛和雷州半岛考察橡胶发展情况。同行的有中苏两国的植物、地理、土壤等多方面的专家,共40余人,前后工作20天,先到屯昌、保亭、通什等地;再划分为森林土壤、植物区系和热带资源3个小组分头考察。竺可桢参加热带资源组,又考察了儋县、澄迈、崖县、陵水、万宁、乐会、琼东及文昌等县。

  第二次考察的重点仍然是橡胶种植。竺可桢从2月8日登岛,一路途经海口、兴隆、三亚、莺歌海、石碌等地,于12日返回广州。

  海南岛新风貌

  “我是第一次到海南,汽车跑过2700公里路,岛上16个县,只有西南的感恩、乐东、白沙和东方四个县没有到。但时间仓促,所见不能深入。”1957年3月10日,竺可桢结束第一次考察后在广州接受南方日报等7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一以贯之的严谨而谦虚。

  翻开《竺可桢日记》,从其简洁有力的行文中,可以感受到海南岛新风貌扑面而来。整个海南岛上,城市、乡村、胶园、厂矿到处有新的建设,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面貌一新。

  2月19日,竺可桢刚到海口,住在海南行政公署第三招待所。下午他参观了海口市容。当时的海口有10万人口,新修的街道连着招待所。这个招待所是1952年建的。招待所旁有很多木麻黄树。竺可桢感叹道,当年李德裕的诗文认为海南岛荒凉,而“今天的海南岛,朝气蓬勃”。

  于是,当他环岛考察回来,又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海口的几个景点。他两次到五公祠和苏公祠,发现这里所种植的花卉良好,如两株南美杉已经有20多年,生的挺秀鹤立。此外有两人环抱的大龙眼树。苏公祠前有鸡蛋花两株,他在这里为苏联老院士苏卡乔夫拍了一张照。

  2月20日,竺可桢来到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通什。州领导介绍说,解放前这里衣食不足,现在每人每年人均有粮食600多斤,每人有两三套衣服。天花、霍乱、鼠疫已消灭。全州有小学545所、中学5所、1所师范。通什这个几年时间崛起的新山城,崭新面貌令竺可桢欣喜。在即将离开通什时,他特地早早起床,到通什河边散步,仔细考察了1954年建造的长约150米的通什大桥。

  竺可桢十分留意海南岛的基础建设。在他的日记中,曾两次提到即将建设的松涛水库。2月22日,他从通什到那大,途经松涛,发现“附近拟筑水库”。2月25日,在从澄迈红光农场回通什的路上,他再次记录到:“水利部有计划在南渡江上游筑18亿立方水库,能灌溉500万亩,可以解决海南北部之沙荒,地点在松涛”。

  一路严谨考察

  竺可桢曾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求是”是浙江大学的校训,也是竺可桢治校思想的精髓,这同样是竺可桢治学与工作的精髓。在《竺可桢日记》记录的他考察海南的过程,可以清晰感受到他科学、严谨的作风。

  每到一个橡胶垦殖场,他都会详细记录当地的橡胶种植情况,以及包括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寒潮等在内的气象数据;他还会记录当地的土壤、土地情况;以及植被、生态环保、历史等。

  1957年2月21日,保亭加茂垦殖场,竺可桢在日记中记载,这个垦殖场1954年建立,有100多人,这一带为沙壤土。他们选橡胶优良品种,用芽接无性繁殖。有地2.5万亩,已种植橡胶4万株。1955年1月10日,天气大冷,温度曾低至0.8℃,橡胶树伤25株、死5株。为搞清楚橡胶树生长情况,他用量尺测得1954年所种巴西橡胶直径2-3厘米,树高3-4米,“一般长得尚好”。

  2月23日,在去看儋州的侨植和联昌两个橡胶园之前,他甚至还专门请人收集了两个橡胶园的分区小气候,内容包括胶园的经纬度、海拔、地貌,以及年平均温度、结霜、降雨等天气情况。他详细比较了这两个橡胶园的异同后发现,国营的联昌橡胶园每年只割胶98天,而民办的侨植胶园则每年割胶270天。联昌橡胶树下杂草都没有除去,而侨植均扫除。侨植的橡胶树最多每天割胶200毫升,而联昌的王牌橡胶树最多有900毫升,但是少的树每天只有20毫升。

  由于观察仔细,竺可桢发现了一些橡胶种植中的问题。例如,在南林垦殖园,他发现这里种橡胶的株间距为12尺,行间距为21尺,因此“觉太宽”。对此,南林垦殖园副场长黄守志解释说:原拟种咖啡于行间,以长大后将橡胶树荫蔽,后来没有种咖啡,导致行间距过大。

  会算经济账的大科学家

  在海南考察的过程中,竺可桢一路都在为各个场矿算经济账。

  1957年在兴隆农场,副场长詹力之介绍说,全场有30万亩地,其中13万亩可耕作,已有2万多亩开垦,其中11000亩种的是香茅。竺可桢就为他们算了一笔账:香茅种得多,但是耗费地力,且每百斤茅草要30斤燃料蒸馏。海南岛上没有煤,茅草又消耗地力。只所以种植香茅,是因为香茅每亩每年多可产数千斤,每百斤可以出1.5斤香油,每斤5.4元,当年可以收割。

  他认为,种香茅是贪小利,“数年后地力用尽,森林良田均成荒地矣。而且香茅国际市场不稳定,随时可发明人造香油替代之。”在《日记》中,竺可桢这样写道。

  在儋州的侨植农场,竺可桢又算了一笔账,侨植胶园维护得比较好,树下的杂草都被扫除了,每年可以割胶270天,平均每株树最多每天割胶200毫升。当时的胶价为2.4元一斤,约为大米价格的20倍。因此,小小的侨植橡胶园收入不菲。

 


转自:橡胶技术网,橡胶行业门户网站!

橡胶人才网
橡胶技术网 www.sto.net.cn!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首页 | 橡胶新闻 | 橡胶价格 | 市场数据 | 橡胶技术 | 资料下载 | 橡胶文化 | 橡胶标准 | 橡胶制品 | 橡胶管理 | 橡胶展会 | 胶网图片 | 橡胶招聘 | 橡胶人才 | 橡胶论坛
联系电话:021-59195925 咨询合作:13524284813 邮箱:loogo@163.com 橡胶技术网为你服务 QQ: 36656166
橡胶门户网 Copyright 2006-2020 胶网版权所有